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民工兄弟网   > 文学
农民工的诗歌梦
〖发布日期:2015/12/1 15:14:02〗 〖点击量:

    “在田野与城市之间/泪水与汗水一次次地拎干/不想在梦想中跌落/在肉铺里也要想办法飞翔。”这首名为《我的肉铺》的诗歌,来自安徽的农民工鲁传江。在8月16日上海书展现场,和鲁传江一样从“第十六届上海农民工诗歌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农民工诗人”相聚现场,举行《我在上海挺好的—“中国梦·劳动美”上海农民工诗歌精选100首》首发仪式。他们用夹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并签名售书。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诗人”走进大众视野,这个特殊的文学群体正在逐渐引起关注。

  “打工诗派”记录原生态

  “第一次叫她阿姨,她略一惊,抬头,带着卑怯的笑,然后,又弯下了腰……”在诗作《阿姨》中,石亚亚写出了一个保姆的辛酸与坚强。不同于文人的阳春白雪,农民工的诗更加“原生态”,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原汁原味。在农民工笔下,白描是最常用的笔法。

  “农民工诗人位于打工群体一线,他们描写的正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相比之下,有些专业作者的诗歌却缺少亲身经历的厚重感。”大赛负责人、上海市读书办副主任徐赜告诉笔者。

  已过不惑之年的许仲获得了这次比赛的一等奖,诗集的第一篇就是他的作品。在这首《在上海记录美好》中,他写道:“记得那一年,我们在上海慢慢靠近、靠近/我们的羞涩、慌张与窘迫/是外滩的照相馆,轻轻打开/我们带彩的光影与流年/那些年,我们在上海的低处/收藏他乡的疼痛,奋斗与经过……”书展现场,当许仲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许多观众感动得眼含泪花。

  通过上海市读书办,我们联系到了许仲。健谈、积极、淳朴是他给笔者的第一印象。电话里的他声音浑厚,聊起诗歌更是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追求的不是文采与辞藻,而是内心的真情实感,我们希望别人能真正了解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感受。”他说:“那天我看着上海美好的早晨,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我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被国际化大都市的宽广胸怀所接纳,让人感动。”在大部分农民工诗作中,打工生活是创作的主体。除此之外,思乡之情也始终充盈其间。“离家在外,谁都会想家。我们还专门有一个诗派,叫‘打工怀乡诗’。”许仲笑道。

  “农民工的诗作多以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琐事为题材,表达的情绪有的乐观、积极,也有的困惑和迷茫。尽管平实,但却无比真实,扣人心扉。”看过了500多篇农民工来稿,徐赜总结道。

写诗背后的艰辛

  建筑工、清扫工、保洁员、快递员、钟点工……常握工具的手,竟然也能妙笔生花,在这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9岁来到上海,许仲已在工地上打拼了20余年。“从青年到成年,从婚姻到家庭,打工贯穿着我的生活。”20多年中,他当过小工、瓦工、木工、钢筋工、水电工……几乎经历过了工地所有的工种。日复一日枯燥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他对文学的热情,看书写诗成了他最大的爱好。从散文到小说,从国内到国外,甚至佛经、《圣经》,都在他的涉猎范围之内。20余年的打工生涯,他翻阅了五六百本书。

  丰富的阅读经历让他萌生了写诗的想法。“我喜欢诗,为什么不用诗记录下生活的感受和经历呢?”于是,他开始随手记下想到的字句。“我经常会把诗写在工地捡到的纸片上,晚上回去再抄写到笔记本上。”甚至工友们的烟盒,他也会拿过来撕开当作白纸。“有时候实在找不到纸,就会把它随手写在墙上,过后再擦掉。”在这样“碎片化”的创作下,他写了100余首以上海为题材的诗作。

  在上海普陀区华池路的永昌菜市场里,肉铺老板鲁传江熟练地招呼着顾客。这位“白天挥刀卖肉,晚上执笔写诗”的肉铺诗人,早已名声在外。在采访中,电话那头的鲁传江乡音未改,他用夹带着安徽口音的普通话向笔者讲述了刚来上海时的艰苦生活:为了省钱,一日三餐只吃面条,炎热的夏天,七平米的小房间被烈日晒得滚烫,一台破旧的老电风扇发着“嗡嗡”的噪音,唯一一张“桌子”是房东送的一个木盆。“最困难的时候,只能从看书写诗中寻找慰藉。对我们来说,写诗就是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的方式,能让生活变得更阳光一点。”在诗中,他写道:“俺是打工的/每天最早迎来朝阳,送走最后一抹晚霞/与风雨赛跑/与冰雪同行……”质朴的诗句中,盛满了对生活的热情。

  用诗歌点亮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白居易的一句古训,对古往今来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了高度的浓缩。诗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缩影,它意味着诗人对时代的关注与对现实社会的关切。

  一直以来,兼具“农民工”与“文人骚客”双重身份的不在少数: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连续报道的杨成军、作为民工代表出席党的十八大会议的巨晓林等,都是活跃在我们视线中的农民工诗人。在小说界,自1984年林坚发表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以来,农民工群体创作不断,硕果颇丰。长篇小说《中国式民工》作者周述恒、《临时夫妻》作者王子群,甚至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得主王十月,都是杰出代表。

  农民工诗歌大赛落下帷幕,网友纷纷跟帖。有网友这么说:“这个社会一定要有我们农民工的声音。一个普通的工人,一首动人的诗歌,写下最真实的感情,带来最真实的感动。”在采访中,我们咨询了湖南大学汉语言文学院教授黄蓉,她告诉笔者:“诗人从来不是一个特殊职业。当下的中国已经不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简单的二元格局。农村与城市之间更加多元,农民工的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体现了当代中国农民工真实生活及生存境遇,反映的正是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资深媒体人高山评论说:“农民工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奔波劳碌的生活让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敏锐的感受。而诗歌正是他们抒发感想、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农民工发自灵魂的呐喊。诗歌从来不是文人的专利,他们这种情怀让人感动。”

  没有风花雪月,他们面向大地讴歌梦想;没有书生意气,他们用汗水泼墨挥毫。农民工诗人们在刚性的工作条件下寻找柔性的精神依托,以兴趣为支点,探寻着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