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民工兄弟网   > 文学
为农民工精神生活铺路搭桥(图)
〖发布日期:2015/12/30 9:32:24〗 〖点击量:

1.jpg

    四川有200万农民工。如此庞大的人群,工作之余做什么?谁来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连续举办两届的非常梦想——四川省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尝试寻找一个答案。

  2013年至今,“非常梦想”作品大赛已连办两届,以此为平台,四川不断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展现农民工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

  搭平台,为农民工建阵地

  登录大赛组委会与四川在线联合开辟的官方网络投稿平台,文学、诗歌、书画作品琳琅满目。600多万张选票争相投选,为自己喜爱的作品点赞。

  这是四川农民工充分展现自我的一个舞台。

  2012年,由省人社厅、省文化厅和省农劳办共同主办的“非常梦想——四川省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启幕,成为国内第一个专为农民工举办的文艺作品大赛。半年时间里,1.8万件参赛作品从全国各地飞向成都,收获400余万张网络选票。3年一度,四川省第二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再度收获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和600余万张网络选票。

  本次大赛共设置文学类(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音乐类(歌词、歌曲)、书画摄影类(美术、书法、摄影)九大奖项,6482件原创作品经过收集、整理、审核,在主题网站上展示,网络展示数量是首届大赛的两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文学作品3864件、音乐作品581件、美术书法摄影2037件,网络投票统计,网络点击率超过600万,较首届增长50%;网络投票票数合计189万票,书画摄影类70万票,音乐类30万票,文学类89万票,单件作品最高得票票数达18万票,网络投票票数较首届增长1倍。

  无论是诗歌、摄影,还是音乐,很多参赛作者都是第二次参赛。在他们看来,四川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已经成为一个家园,一个平台。

  而对于主办者而言,四川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则是一个品牌。这样的品牌和平台,不止是一场大赛。

  2013年5月,在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四川首家青工文化驿站在新力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内落成。这个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文化服务的文化驿站占地约3000平方米,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企业电影院、室内演艺厅、多功能厅、娱乐健身房及文化活动广场等,为场内1.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提供上网、图书阅览、文艺培训、健身培训及电影观赏等文体服务。成都市图书馆则顺势将分馆设在了文化驿站,存放1万余册书籍供职工借阅。

  两年来,这样的青工文化驿站陆续开办了5家,布局在工厂、社区、工业园。政府引导、社会力量介入,搭建的文化阵地不仅丰富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还培育出文化成果:成都市高新区的青工文化驿站,如今已经孵化出书画、器乐、舞蹈、手工、摄影和空手道等10多个青年业余文化社团。

  种文化,“辐射”出“大文化”

  办一场比赛,搭一个平台,做一场展示。这是非常梦想——四川省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的宗旨,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

  为农民工发掘、培养一批文艺创作人才,同样是四川省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这个平台的应有之义。2013年底,在首届大赛结束后,主办方就精选了大赛获奖作品,出版了作品选和专辑。而为了激励大家的创作热情,有关方面还邀请川籍农民工回成都观看自己的作品展、举行座谈会。在颁奖晚会上,敖昌群、阿鸽等专家还为获奖农民工颁奖。这些作品选和专辑,如今已经成为基层文化馆培养人才的参考“教材”,也让漂泊八方的农民工文艺爱好者有了归属感。

  “第一届比赛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应该以什么身份投稿。这一次,我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巴中市文化馆投的。”在广东打工的巴中农民工向明伟连续两届参加比赛,找到组织让他很欣慰。本届大赛中,组团参赛已经成为常态,大部分农民工作品,都是通过所在地的文化馆申报参赛。

  与此同时,为了把文化“种”到农民工身边,相关部门也不断尝试新动作。2013年9月,成都在郫县开通市民文化艺术公益培训社会化服务示范点,免费对农民工子女进行艺术培训。“很多和我们家娃娃差不多大的小朋友都要学一两门艺术课程,我们却没有这个条件,幸好有免费培训。”对于自己的孩子终于能学到艺术课程,农民工郑春英非常高兴。

  据了解,以大赛为平台,四川省文化馆还将建立“四川农民工文艺人才库和作品仓储”,派出专家对农民工文艺创作进行指导,并考虑吸纳有志进行文化志愿服务的农民工文艺爱好者成为“文化志愿者”,让他们的作品辐射影响更多的普通百姓。

  2016年农民工文化生活有哪些利好?

  2015年10月,四川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与此同时,《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也同时制定出台。

  一个《意见》、一个《方案》,将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将有哪些利好政策?

  利好一:农民工有望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见》提出要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建设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文化之家。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文化活动,把农民工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利好二:文化保障工程保障特殊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该工程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保障其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利好三:多举措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方面,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动城乡“结对子、种文化”,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另一方面,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

  利好四: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送到群众身边。《方案》提出,要开发适合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的文化艺术作品,采取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等方式,满足贫困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每年每个乡镇不少于5场文化惠民演出,每个行政村(社区)不少于1场。而每年将举办1次“书香天府·农民读书月”活动,开展图书惠民展销、送图书下乡、农业科技知识课堂等活动。